份額制護航青島中日航線
2013-11-25 16:53:51 來源:中國水運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中日航線歷來都是中國國際集裝箱運輸的黃金航線。但由于進入門檻低,長期以來一直運力擴張過剩,導致運輸淡季各船公司間低價攬貨、惡性競爭。
11月18日,記者從青島中日航線份額制總結會議上了解到,自3月份青島口岸中日航線推行份額制以來,整個市場呈現出了健康平穩運行的局面,運價大幅度恢復。據估算,半年來青島中日航線所有船公司總利潤提升達2.5億人民幣,各公司終于走出虧損的泥潭,擺脫了金融危機以來持續多年虧損或在虧損邊緣掙扎的尷尬局面。
市場混亂 貨港船均受損
2012年,是青島中日航線史上最殘酷的一年,各船公司之間價格競爭慘烈,運一個箱子多付出500美金,全年整個市場損失6個億,給船公司造成了巨大損失。
可能有人會說,運價降低,國內的貨主可以省下不少的運費,貨主也愿意自運費高的港口轉移到運費低的青島港運貨。其實不然,從中日貿易品的特點來講,因為互補性特別強,出口產品絕大多數為低附加值的日本國內必需品,所以即使價格再高一些,因為絕對價位低,對方也能欣然接受。
由于運價不穩,談判中,日本的進口商往往以中國海運費便宜來壓低價格。一旦以市場最低運價簽約,吃虧的是經營中日航線的中國船公司,而運價忽高忽低,導致中國貨主無法掌控貨運成本。
據青島船東協會的統計表明,貨量與青島口岸運價無正相關性,相反,在運價大幅下跌的過程中,還出現過階段性貨量減少的現象。因為市場混亂,上述大幅增加運力的船公司虧損嚴重,出現拖欠港方裝卸費用等等問題,事實說明,各方在這場運價大跌風波中都未受益,反而深受其害。
當企業遭受不可承重之痛后,在青島船東協會的召集下,經營青島中日航線的9家公司又重新回到桌前,重申要遵守青島公約的內容,遵守近年來在實踐中形成的規則,恢復被驗證行之有效的份額制。
份額制 讓船東逆勢收獲
2001年,青島船東協會秘書長王均耀四處奔走,讓經營青島日本航線的船公司坐到了一起,共同簽署了《青島地區中日集裝箱班輪航線市場準入公約》,這是全國首個航線準入公約。2003年底,這個公約經過完善,最終形成了更加細致的《青島地區中日集裝箱班輪航線市場經營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在《公約》中,一種被稱作是“份額制”的市場分配方法,代替了慘烈的市場無序競爭。
份額制的“靈感”來源于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具體方法是統計青島經營中日航線的各公司往年的市場份額,并結合實際運力以此為基礎經過多輪談判協商后進行市場份額劃分,一旦超艙就要拿出一部分收入給虧艙者進行補償。如果有成員違反規則,將受到來自協會全體成員的自律共裁,要對受損失的其他船公司作出補償。以此避免惡性價格競爭,使船公司平穩度過營運淡季。
實踐證明 誠信與規則是共贏之本
“從份額制提出,到現在反反復復折騰了8年,本次份額制的持續實施和執行,打破了一些公司‘份額制不會堅持太久’的斷言,改變了船公司與貨代公司之間的博弈格局,由過去的貨代公司手拿訂單到處壓價甚至惡意攪渾市場變為現在主動提前訂艙位,使船公司贏得了應有的主動權。目前,市場運行平穩,海運價格不再大起大落,市場參與各方均對市場有著穩定的預期,因此在發展戰略上可以從容把握和安排,各中日航線公司的效益也得到顯著提升,創造了多贏局面。” 青島船東協會秘書長王均耀告訴記者。
記者在會上獲悉,青島口岸中日航線市場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功,首先主要得益于規則,在‘規則為大’的理念下,近年來,全體中日航線船公司在青島船東協會這個行業組織的平臺上,共同制定規則、完善規則、維護規則,逐步以規則和制度化來維護市場穩定和全體船東利益。
據悉,實施份額制后,總運價得到提升,各船公司得以擺脫虧損格局,并贏得了利潤,規模稍大的公司每周能增收數百萬。
“如果沒有特批運力進入,該市場能穩定到明年,由此為明年中日雙方簽訂中日貿易運輸協議提供了正常穩定的市場運價估值。這不但保障了船公司的收益,也便于廣大貨主正確掌握成本,從容安排生產與出貨。可以說,這是船貨雙方共同期望的和諧與多贏的市場局面。”王均耀表示。
爭議中前行 行業自律呼喚多方支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哪一種機制和運行模式是萬能的,份額制也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一旦出現運力擴張和新公司的加入,市場就要重新洗牌,份額制就會暫時失靈,不得不中斷實施,市場就會再次步入惡性競爭的狀態。因此,《公約》約定,如果船載率不超過80%就不增加運力。而這一舉動卻受到了非議,認為該作法涉嫌壟斷。”王均耀解釋。“我們達成的《公約》完全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如果任由市場自我發展,惡性競爭,如此長期持續下去,市場最終的結果是形成一家或幾家大型船公司壟斷的局面,這叫寡頭壟斷,是真正的壟斷,也是市場的大忌。”王均耀表示。
最后,王均耀堅定認為并積極呼吁,政府要積極推進行業協會立法,將企業的經營行為盡快納入到行業自律之中,依靠規則來約束企業的不良行為,盡快建立穩定、健康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秩序。同時,企業的誠信意識、規則意識以及行業自律意識也應盡快提高,以將無謂的損失降到最低,畢竟,利益才是最現實的。
有規則才有秩序
市場競爭,規則第一。這個道理,青島中日航線的9家港航單位是在嘗盡了無序競爭造成的惡性殺價苦果之后才明白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言必稱市場經濟,于是,有些時候我們容易走入一個誤區,以為市場經濟就是自由放任的競爭,可以把規則拋到腦后。
實則不然。如果沒有規則,競爭中的“各顯神通”就容易演變為“誰都可以亂來”。其中一個結果就是,一些社會經濟領域出現先低價競爭再高價壟斷的資本競爭模式,讓市場經濟反而喪失了市場的話語權和選擇權,成為寡頭的“下飯菜”,失去了多元化的活力。青島中日航線曾經廝殺得血淋淋的“零運價”就是這種負面競爭的產物。
市場經濟需要規則,尤其是市場主體協定、認同的規則,它可以有效地約束和規范市場主體的市場行為,使其有序化、規范化和制度化,保證市場機制正常運行并發揮應有的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離開規則談市場,只會使市場虛幻化、空心化,甚至制約的生產力發展。規則框架下的市場競爭,方能有序、良好地進行,遠離放任的無政府主義競爭造成的混亂和野蠻。